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营口市 [切换地区]

 找回密码
 加入家族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778|回复: 0

家谱编修实务

[复制链接]

231

主题

94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572
发表于 2015-4-10 00: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盛世修谱,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
                         
                        一、寻根、留本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本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家族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
                          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族、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纂修族谱意义如此重大,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家谱编修的时间间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族谱宜三十年一修。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组织,二、经费,三、编辑,四、制作。
                          下面,分别从上述四个方面加一叙述,但愿对大家能有一点点启发。需要指出的是,我觉得现在缺少一部修谱专论,特别是结合新时代现实的可具操作性的专论。再者,近年来,我接触了不少新修的族谱,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也使我感觉到有必要写一篇专论,以期规范。当然其中也借鉴了一些来自互联网的资料,但可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完善,所以,欢迎大家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之二:组织(上)

                          组织,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解放前,组织修谱的是家族。为着说明家族的概念,我在这里要多费一点篇幅讲讲家族。
                          家族是一个泛指,也同时特指这个家族的权力机关,或曰宗族,或曰祠堂。这个权力机关不一个是一个常设机构,它也许是一个议事机构,以祠堂作为议事地点(办公地点),由族长召集,各房份代表和知名人士参加的一个非常设议事机构。
                          家族一般都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一般是田产、林产、塘产和房产。而流动资金的来源则是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如田租、房租)以及族人的捐献。所以,家族是有一定经济来源和收入的。它的支出主要是办公费用(维持宗族祠堂的正常运转)、祭祀、修谱、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子弟上学等等。
                          家族的职责是处理和协调全族之内的宗族事务,族长的权威是很高的。家族的权力很大,有时甚至兼具司法机关的一些职能,对族人的不良行为有处置权,最严厉的甚至可以处其死刑,如沉潭、火焚、窖闭等都是很严厉和残酷的。行政司法机关对此亦不干预,因为家族的这些行为维护的是封建的等级制和伦理道德,而这些伦理道德在当时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它对维护社会稳定,提倡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家族所奉行的毕竟是封建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它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岐视妇女,从根本上维护妇女对男人的从属性质。对于这些,无论政治家还是文学家早有足够的评论,我则不必多言。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是召开各房份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印刷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大摆宴席进行庆祝,全族人参加,称之“做谱酒”。
                          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有些家族就是因为修了一次谱而倾尽族产,甚至举债。
                          上面说的是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反对宗族主义,也为着社会安定,更因为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变化,宗族和修谱一直是被政府严禁的,不但不能修谱,旧的家谱还在抄、烧之列。很多人为保存一部家谱,费的心思,担的风险已非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想象。
                          重起修谱风潮是台湾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政策之后,台湾人回来后,很重视家谱,也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这就使修谱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政府在政治上的不断开明,学术界以族谱作为研究资料等因素,亦造成了政府对修谱“不提倡,不反对”的局面,于是,各族修谱之风潮骤起,这一时间,在                        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达到顶峰。
                         
                        之三:组织(下)

                          新的时代必然有新的特点,现在,宗族已无实存的机构,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
                          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的人提议。我粗略作了一个总结,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
                          既然已经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参加筹备会议的人员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是各房各份要有代表,其次是各地要有代表,再次是注意吸收各届的知名人士,尤以政、经为重。
                          筹备会议要产生的成果应该是二项:第一,统一思想,确定族谱一定要修;第二,成立纂修族谱委员会(理事会),选举负责人。这个委员会(理事会)就是此次修谱的组织者。
                          委员会(理事会)的负责人,或曰主任,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这里一般有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这位长者本身工作能力就比较强,那么,由他负责班子的工作是很适宜的。还有一种情况,这位长者虽然辈份高,全族人也很尊敬他,也非得选他为主任(理事长)不可,但他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平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很强的执行主任(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这样,既照顾到了情绪,工作也有人抓了。
                          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必然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了。主要的任务有以下几项:第一,确定以主编为首的编辑班子;第二,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第三,组织协调普查工作;第四,组织审查族谱草稿;第五,印刷;第六,发谱,并组织庆祝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寻根不顺利,如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二件事:首先是筹款,因为这是修谱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保证,这一点,我会在下一部分有详细论述;其次是协调,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全族的应修人员认识水平也不一,这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然后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会善始善终。
                          修谱的最终成果是编纂出族谱。所以,组织者最关注的莫过于编辑,为此,组织者要尽全力支持和配合编辑的工作,尊重编辑,不干涉他们的工作,尽量为编辑们特别是主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之四:经费收支

                          之所以先说开支,是因为大家要清楚修一次谱大概要花多少钱,据此来做一个预算,从而为筹措经费提供依据。
                          经费问题含有三重意思:经费的筹措、经费的开支、经费的管理。
                       
                        一、经费开支。
                       
  修谱当然要花钱,开支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项:
                          (1)印刷费。主要是印刷族谱的费用,这是修谱中最大的一项开支。
                          (2)办公费。包括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日常开支、打印费、宣传费、通讯费、水电费等。
                          (3)差旅费。主要是外调人员赴外调查族人基本情况和编辑出外查询资料所发生的费用。
                          (4)伙食费。主要是倡议修谱、集中议事和发谱、祭祖时聚餐的开支。
                          (5)人员工资。这项开支可有可无,主要是看大家议事时怎样决定,如果大家认为为修谱是对宗族尽爱心,无需报酬,这项费用即可不支出。它主要包括支付给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成员、编辑、普查员等的报酬。
                          (6)其他。
                       
                        二、经费来源
                       
  经费从哪里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捐助。这是修谱的最大经济来源。捐助者当然大都是本族中经济比较富裕的。各族修谱总会有少数几个热心的族人首先站出来捐款,组织者要注意对这种行为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树其为榜样,大力宣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族人的经济状况进行摸底,这个底一般是好摸的,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本就是各地、各房份的代表组成的,他们当然会熟悉本地、本房份族人的经济状况。拟出一份经济状况较好的族人名单,然后发请柬召集他们开会,鼓励他们为宗族献爱心,为此次修谱伸出热忱的双手。开这样的会,要注意策略和方法。首先,受邀请者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富裕,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族人,所以,接待要热情、周到,但不能奢华;其次,会前要与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受邀者充分沟通,请他们作一些宣传,多讲鼓动的话,而且,要求他们捐款的数目尽量大一点,以此来带动全体受邀者;再次是要大力宣传和赞扬捐款的族人的善举,人家给了你钱,你要尽量给人家以名。
                          (2)人丁费。委员会(理事会)可以开会议一个标准,规定凡为入谱对象的族人每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标准不宜高,以每人5-20元为妥,也可以分出男丁、女丁不同的标准,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足以支付修谱的开支,这项收费当然可以不收。
                          (3)售谱收入。即向族人征订族谱,拟定一个价格出售。应该注意的是要鼓励各家各户都拥着族谱,所以,价格要大大低于印刷的成本价。也同样,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则可改为每户免费发放。
                       
                        三、经费管理
                       
  从上述的收支来看,经费的筹措应本着度支量收的原则。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纪律,完善开支计划、经手、审核、审批几道程序,定期公开明细帐目,让全体族人和捐款者放心。有些地方的修谱就是因为发生了收入不入帐、不按规定开支、不公开帐目等行为,从而导致族人有意见,以至修族中途夭折的事情发生。
                          修谱结束之后,通过决算,经费一般都有盈余。这批钱数量不一,各族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致如下:
                          (1)设立“助学基金”、“敬老基金”、“济贫基金”等;
                          (2)修祠堂、修祖坟、祭祖;
                          (3)追加修谱人员报酬。
                         
                        之五:体例和格式

                        一、体例
                          族谱大致有二种体例:欧体和苏体。
                          二种体例,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是齿录编排上有所不同。
                          欧体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五世一提”,具体做法是,在齿录前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然后在编排齿录时,根据房份支派,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
                          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具体做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字辈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
                          二种体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欧体,使人对自己的近亲的了解比较明了,苏体对自己的同辈的了解比较明了。我曾经作了比较,认为现在修谱,采用苏体为宜,但在采用苏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吸收欧体的长处,可以在齿录编排时详细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为一,优势互补的效果。
                          无论欧体还是苏体,强化检索系统是关键。编辑应在族谱的目录、书眉等地方详加标注,使阅读者能顺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二、格式
                       
  族谱的格式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首先在印刷上,可采用简化字横排,当然,如需照顾海外特别是台港澳族人的习惯,经过众族商议同意,也可采用竖排、繁体字,其次,语言、语法、标点符号也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当然,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可以采用两种版本并行,甚至再加上电子版三种版本通用,都已经成为可能。
                        其次还有版式和印刷方法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用宣纸线装,但对现代印刷的样式同样不予排斥。
                         
                        之六:编辑步骤

                          一次修谱,重点是编辑,关键也是编辑。
                          编辑应该是有一个班子的:主编一人,副主编若干,编辑若干。担任编辑,特别是担任主编的人,应该在古汉语、文笔、民间习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主编是编辑的核心,他应该负责全盘编辑工作,对各位编辑作出分工,对整本谱要构思一个整体思路,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
                          (1)通读老谱。首先要对老谱,特别是上一届老谱要仔细地阅读,摸清楚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绘制世系图。也就是将上一届老谱上所载的人员按辈份全部画到纸上,一辈一辈用线连起来。这项工作比较浩繁,但也很重要。因为你只有画完了世系图你才可能对老谱所载人员的房份、辈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时不会遗漏人员。
                          画图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绘图纸,画很多横线分若干格(老谱有多少辈就分多少格),每格(横行)都写上这样的字辈;小方框中左边的字表示谱名,如“传森”、“家俊”;右边是字或名,比如“家俊”,字“彦堂”;方框后括号内的“传森                        3”,表示“家俊”是“普蕃”的第三子。把这些名字连结起来,就是一辈一辈。画好了整个图后,在普查现有人口时,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员去家俊家……以后在编排齿录时,也不会发生次序上的颠倒。
                          (3)普查。普查就是将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普查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张普查表格(点击阅读):长丰林氏族谱编修人口信息表
                          普查中,不是每项内容都是必填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行的“谱名”,普查对象如果是老谱已载人员,当然应该填写,如果是老谱之后出生的人员,就不能填写,谱名待普查结束后统一安取。
                          (4)整理普查资料。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
                          在整理普查资料时,要注意为族人安取谱名。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辈,同一辈份的人取一个相同的字以示标志。这些作为辈份的字,连起来一般都是一首诗或格言警句。依照字辈取的名字,叫做“谱名”。
                          每个人出生之后,父母都会为你取一个名字,或乳名,或长大以后的学名,这个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标志。每个人的名字或体现了父母的意志和审美观,或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如果仅仅根据这些名字,你无法判断同族中人的辈份,所以,谱名便应运而生了。具体的做法是:同一辈份取这个相同的字,另用一个不同字组成谱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为名或字。
                          谱名应由主编统一安取,这样就不会发生重复的现象。当然,有些人向主编提出他希望取一个什么样的谱名,只要不重名,不发生冲突,一般主编是可以满足他的这种要求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人出生后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据字辈来取,那么,取的人多了,就会发生重名的现象。比如我族“家”字辈,取“家有”的有十几个人,他们也没有别的名字。在修谱时,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么办呢?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则是老谱已取的不改,改动修老谱时还未出生的,同样都是在修老谱之后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轻的,不改年长的,以此类推。
                          (5)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解放前的老谱一般有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家规家训、坟山图、祠堂图、祀仪祀规、历史资料、艺文、跋、后记、世系(即人口资料)等等,各族各次修谱不尽相同,但大致如此。老谱的这些内容可以不全部录入新谱,孰留孰舍,主编要有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提交修谱委员会(理事会)讨论决定。
                          (6)整理老谱内容。老谱内各篇文章,全部是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们要将决定留下来的所有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异体字。
                          (7)搜集资料,撰写源流考。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主编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可单独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写《序言》。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序言撰写者一般是主编,但也可以请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人士撰写。
                          (9)编定所有内容,初成文稿。编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序言(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历次修谱序言,源流考证,本次及历史修谱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捐款人名单及金额,凡例,历史资料、字辈排行、齿录、艺文、跋、后记、附注。
                          (10)审稿。审稿一般由修谱委员会(理事会)召集组织,邀请相关人员对草稿进行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即可定稿。
                          (11)印刷发谱。
                          上述是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内容。当然,各族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情况,当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顺序及内容。上述的工作步骤也可同时进行,次序也可颠倒,并无成规。
                         
                        之七:世系编录

                          世系本来是一个书面语言,在有些族谱中也叫“齿录”,在族谱中,指的是人口资料。
                          世系是族谱的核心,我们修谱就是要记录每一位族人的基本情况。那么齿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撰写格式应该是怎样的呢?以我的家世举例说明:
                          例一:
                          十三世
                          玉云三子
                          传森 字养和。民国十五年(公元1927年)八月十七日寅时生,一九七二年(乙卯)十二月十八日亥时殁。葬林家大湾祖茔甲山庚向。
                          配李家美 罗塘乡李大公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8年)九月二十日吉时生,一九九一年)六月初六日未时殁。合葬林家大湾祖茔甲山庚向。
                          子三:家传、家昌、家俊
                          女二:家华,适罗塘乡岳岗村姚继全,生二子兴林、兴军,女一兴芹;家珍,适义井乡义井村葛子清,生子一玉锁,女二德霞、德群。
                          这是家父的世系。第一栏“十三世”是“传”字辈编号;第二栏“玉云三子”表示传森是玉云的第三个儿子,说明“身之所出”;第三栏“传森”是他本人的谱名;第四栏是基本情况,其中包括他的字(实际上就是日常大家称呼他的名字)、生卒时间、葬所志向,关于生卒时间的纪年方法,有庙号、公元、干支,老谱中只有庙号和干支,我们现在一定要加上公元,三种纪年方法可以一并使用,以便相互对照。
                          第二行,是家母的齿录。第二栏“配”,表示这是传森的妻子。应该注意,不是所有的妻子都称“配”,“配”只指那些已经去世且没有改嫁的妻子,如果修谱时妻子还在世,叫“娶”,已经改嫁或离婚、出走的也叫“娶”;
                          第三栏是家母的姓名,叫李家美;
                          第四栏,首先是家母的基本情况,与男丁不同的是,外娶媳妇首先要注明她的父亲姓名和娘家所在地,以示根源和尊敬,然后同样是生卒时间、葬所志向。其次,在妻子之后,列出子女。比如家父和家母育有三子两女。因为男丁还要在后面列举世系,这里从简,然后是女儿,首先要写清楚女儿的名字,然后是注明她出嫁给了谁?生了几个孩子,叫什么。
                          上述例子,基本上说明了世系的撰写原则、格式、内容。综合一下,用文字表达于下:
                          (1)谱名之左,用小字标明“某人第几子”,说明身之所出;
                          (2)谱名用黑体字标明,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字、号,②毕业院校、学历、职称、职务、简历,③生、殁时间,④葬所向志;
                          (3)配偶之左,用小字标明“配”、“娶”,说明婚姻状况,配偶姓名用黑体字标明,与夫并列。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某地某公之女,②毕业院校、学历、职称、职务、简历,③生、殁时间,④葬所向志。如果已离婚或改嫁,亦说明清楚;
                          (4)于母之后,注明子女。如某人有数偶,并各有子女,则子女各随母后。子女“夭”或“殇”,在其后加括号注明,不再撰写其齿录。子女出继,则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出为××嗣”,子女受继于人,亦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抚××第几子为嗣”;
                          (5)无子,以女儿入赘外姓为嗣,符合现行《婚姻法》之规定,应视为本族之人,在其谱名之左,注明“××赘婿”,下仍用小字注明其原本姓名、籍贯。其子女,如随母姓,理属我族,如随父姓,亦在其母之后注明其姓名,但不另撰其齿录。
                         
                        之八:女儿能否入谱

                          这是一个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家谱编修的问题。
                          女儿能否入谱,并不是指女儿可不可以修入族谱(历代修谱,女儿本就记录在内了),而是指女儿能不能够作为本族的传承之人。
                          之所以说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在以前并不成为问题。某人无子只有女儿,他当然算是“绝代”了,但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过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继续生,到生了儿子为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要以为这个无后是没有后代,它特指没有儿子。
                          没有儿子,意味着断了香火,不能以子传子,子子孙孙了。
                          从197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强制推行,特别是在城市,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独女户的情况就多了起来。我本人就只有一个女儿,估计这辈子也不准备要儿子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特别是只有女儿的人就提出,女儿也可以作为传承之人。
                          我的看法是,尽管无奈,尽管可以理解,但还是不能一概而论。我的意思是说,要看族人的反应和其本人的意愿,这一点要在凡例中说明清楚,作为一条制度规定下来,要行都行,一视同仁。我们林氏家族在修编族谱时采用的办法是:在女儿的齿录中载明女婿的相关信息,再载入所生子女的姓名、性别等信息,对其第二代以下暂不延伸登载,广大族人普遍接受。
                          族谱说到底,是父亲氏族的一个产物,在过去,它有它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但并不一定只能是以子传子,子子孙孙。这倒不是歧视妇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而是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只能如此。反过来如果现在是母系社会,你也只能采取以女传女的标准,不然的话就会乱。我曾经研读过一本《韩氏女谱》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你只能采用一个标准。
                          打个比方,某人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当然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一些家族,谱名只能随父姓。她长大以后要结婚,结婚之后要生孩子。如果这个人坚持要将女儿、女婿、外孙修入自己的族谱,那他的这个外甥是不是应该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爷爷会同意吗?再如果到时候女婿的家族也要修谱,那她的女婿和外孙修不修?
                          所以,女儿入谱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变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儿、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或者虽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们同意随母亲姓,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入赘的方式叙其齿录了。但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放松,这种情况也会很少出现。换句话说,过去出现过继或领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就是采取了这种方法处理的,比如李鸿章原本应该姓许,但他的祖父改为李姓,他自然也就不再姓许了。
                          组织、经费、编辑只是修谱的三个不同侧面,其实紧密相连,合为一体的,不应人为割裂。我从这三个方面分而论之,是为了思路更清晰。
                         
                        之九:旧谱价值的发掘

                          老谱资料的利用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经考证、比较和多方论证后才能定夺。蓝本不一定毫无差错,但它相对于其他旧谱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据他谱补正,使之完善后达到可信。这种补正了的可信蓝本谱,则可定为修新谱的依据范本。范本的确立,其最大优越性在于可避免修谱过程中出现一系多说的“多中心”弊端。如有不慎,这种“多中心”会毁了宗谱“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则。评论谱牒编修质量的优劣、价值之高低,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读谱的序文,且要读懂、读明白,谱序可称之谓整部谱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华,它起到承上启后的引导纽带作用,更是对组成谱系脉络精髓的画龙点睛。
                          确定谱系编纂的质量、体例规范与否,其首要标准,是谱内必须要有创谱之序和随后历次续修的谱序,且基本完整。这是评定某谱价值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2、如何识别谱序的真伪,新谱或创谱的成谱年代,皆在谱序中得到反映。故对序文的年代(朝代)与撰文者的身份头衔(职位、职称、学位),及其古代籍贯(地名)等是否符合史实;该序文是独创原文,还是移花接木式的,或经人修改过的,甚至是伪托的“假货”等情况,务必考证澄清。
                          3、谱序和谱系(主要是世系)是否一致世系是宗谱最重要的内容,检查序文所述族源与始迁祖的关系、从何地迁到何地的过程、迁徙原因等情况,是否清晰明白,还是含糊搪塞一带而过,是检验“序谱合一”与否的首要一环。序谱合者,是“真货”;反之,则可称“冒牌货”。还要检查世系主要人物的姓名、头衔和籍贯等是否符合史实。
                          4、无序文的谱牒,既不符规范,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见挂线图(表),而无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迹相对应的文字记载的谱,不可信;祖源不明的谱和迄至明代中叶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谱无着落情况下匆促创编的谱(占相当比例),不可尽信;既无序文又无文字记述的谱,更难置信。
                          5、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缘世序”三关不松手这三关,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如考某谱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对应合理,则正确;反之,则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
                          6、抓住“三十年为一世”(《说文解字》)这个年限准则。世系中若超过两世(两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20年者,必有蹊跷,这就要花大力气考证,以确定该谱的真实性了。
                          7、掌握创谱年代距始迁祖入迁之年的年差规律族人刚迁徙到某地定居时,以立足于生活稳定为主,是不会考虑修谱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有人取得一定的业绩时,才会考虑建宗祠和编修家谱。所以,始迁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谱的,迁徙当年更不可能修谱。
                          总之,年代久远且规范可信的家谱,其价值就高;虽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当无价值。故价值之高低,全在谱牒真伪与规范可信度之高低。而且这种价值和可信度,往往取决于文字谱的序文真伪和世系次序正确与否还有如世系中常见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现象导致的错接祖源或祖孙次序错乱等等情况,亦应及时识别考辨后加以修正,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之十:排版和制作

                          宗谱是很严肃、规范的纸质载体,目前续修新谱均采用宣纸印刷和竖式排版装订法。在这一形式上,基本与古谱无太大差别,较好地保留了古谱的传统格局和庄重、质朴、典雅的谱碟外观印象。这对谱牒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谱牒印前设计过程中问题较多,严重影响了新谱质量和降低了新谱的文化内涵,甚为可惜。由于工作关系,笔者鉴赏过周边地区不少续修的新谱,认为在印前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引起各续修新谱宗族的充分关注和重视,这对提高本宗族新谱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弊。
                         
                        一、谱籍尺寸的确定
                       
  宗谱既为严肃、规范的宗族历史典籍,因此在其尺寸的确定上应遵循严肃、庄重的原则,把握好书高和书宽的最佳比例,即所谓的“黄金分割线”,达到最为适宜、舒服的视觉效果,而目前有一部分宗谱在书高和书宽的比例上、随意性较大,造成两种情况,一是书宽尺寸过窄,印制成长条形,二是书宽太阔,近似于正方形,这两种情形只适宜于休闲读物,其随意无妨,但对宗谱来说是不严肃、不庄重的外观表现。
                       
                        二、谱牒牌记的印刷
                       
  古籍古谱一般在封面以下第一页(即扉页)正面印书名,反面印牌记。牌记内容为本书的出书地点,印刷单位,印制时间等。看过牌记即对本书除内容以外的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以后对该版本的鉴别,并有利于该书收藏传世的登记。但在现有续修新谱中大部分没有扉页牌记的印刷安排。甚至全谱中找不到该谱的成谱日期,只能从“序文”的落款日期来推算,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三、版口、版心的设计和运用
                       
  版口、版心、鱼尾、四周单边、双边等是古籍印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籍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古籍印制单位对此设计较为规范和统一,但也有为数不多的现有续修新谱在这方面设计得似像非像,有的甚至图省事而不印制版口或版心,造成内容查找的困难和排列的混乱,有的版面页码和内文页码不一致,张冠李戴,错码乱页,很不严肃。
                       
                        四、字体的应用和排版
                       
  一部宗谱一般要运用到四到五种字体和六种左右字号,用于区别、分隔从谱名到内容、谱序到谱文、标题到落款等,从而达到大小有别、前后有隔、虚实有分、起止有序的要求,使人观之有赏心悦目的整体效果。但现有大部分续修宗谱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一是字体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谱序文字的应用上。谱序是谱之精髓和灵魂,最好采用毛笔手写行楷、行草。正楷字体,通过影印版的形式印刷,如没有这方面条件而采用电脑字库,则用大标宋、正楷、隶书为标题,以仿宋、行楷、行草、正楷为序文较妥。而目前有的谱序通篇用魏碑、新魏、隶体作为全文字体,有的甚至使用大黑体为序文全文的字体,黑压压、沉甸甸的一大片,蛮重压抑之感顿负双肩,完全失去使用宣纸的意义,失去了谱牒古籍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是排版的不规范,出现天齐地不整,标点在额首,字距不统一,疏密无定律的凌乱幅面,有的甚至出现半句话后,下半行空格另起行和中间开天窗的严重失误,三是在字号大小的安排上,出现字体的题小文大,承小继大、上款小下款大的无序无规现象。
                         
                        之十一:装订和排序

                          目前各宗族在续修的新谱中,均将资助修谱全无较大者的个人和其家属、企业等照片印制成彩页,并装订在谱首,照片的形式有个人照、办公照、全家福、生活照、休闲照、企业照、产品照等。笔者认为,资助修谱功德无量,当予表彰并存照传后,但男女老少、压在历届修谱谱序和先祖像赞前,似乎不妥。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可将资助者照和其家属照、企业照、编修委成员照,修谱过程中各次活动场景照(筹备会、汇报会等)、颁谱仪式、祭祖仪式等重大活动照,配上适当文字后,单独装订成一册。同时还可将本宗族文人的书法、画、篆刻、诗文、楹联等作品照片印制在内,图文并茂,一定能起到为正谱增色之效果,同时避免了照片压主、压祖之现象。以上这些问题在宗谱中出现,降低了整部谱的质量、品位和文化内涵。
                          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宗谱印刷单位在印前设计上的错误,而作为续修编委会,未能在样谱中发现问题,或者未曾认真审校、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也是造成这些问题在谱中产生的原因之一。一部续修的家谱,承载着这本宗族全体族人对祖先的敬仰与缅怀,承载着对后人的希冀与期望。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全体续修委成员几年的心血和努力。大量的经费,少则几万,多则十余万,甚至几十万。努力和投入终于修成正果,而仅在印前设计的要求上,在对样谱的核审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造成无法弥补之暇疵,真可谓是永久的遗憾。
                         
                        之十二:校对与修改

                          当前,修谱事业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修谱者多数是退休人员,半路出家,不懂谱事,晚年奉献,“老来学皮匠,一学就像样”,任劳任怨,精神可嘉,功不可没。但是,成绩的后面还存在一些错误缺点,值得注意。特别是校对失误与繁简字体互换,有些谱改繁为简,有些谱改简为繁,错讹百出,不可卒读。兹据2003年出版的三部新谱为例,文字错讹,举例如下:
                         
                        一、属于繁简字体互换造成错误的
                          如“西瀛裏”、“八潭裏”,此处“里”为地名,与里程、里弄、里社、几里路之“里”,原本如此,读音平声。翻成“裏”(裡)外之“裏”,可简化为“里”,假借,读仄声。地名“里”,不能翻成“裏”。
                          如“岁次辛醜”,地支“子丑寅卯”之“丑”,原本如此,无繁简之别,今某谱以“醜”代“丑”,“牛头不对马嘴”,但“醜”可以简化为“丑”。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原本如此,不应更改。以“醜”为“丑”,以“晨”为“辰”,以“伸”为“申”,以“炳”为“丙”,以“赓”为“庚”,错到爪哇国里去了。天干地支只有形似误写:“戊、戌、戍”,“己巳已”。
                          如“某公云”,“云”指“说”,无繁简之别,今某谱改“云”为“雲”,错了。而“雲”可简化为“云”。“理发”误翻成“理發”;“元宵”误翻成“元霄”;赵松雪之“松”误翻成“鬆”;“青出于蓝”之“蓝”误翻成“兰花”之“兰”。如此等等,弄巧成拙,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凡旧谱除个别字确有错讹应予校正外,千万别把繁简字体互翻,令人啼笑皆非。修谱者多数为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退休教师或干部,从此点可见我国学校教育忽视文字知识教学的程度令人吃惊!
                         
                        二、属于校对失误的甚多
                          如“録”误为“禄”,“颛顼”误为“颛项”,“嬴”为“赢”,“坝”误为“埧”,“瓯北”误为“鸥北”,“诏曰”误为“若曰”,“英国牛津大学”误为“美国牛津大学”,校对失误之多,不可轻视。
                          为此,建议新谱重新校对一遍,列出勘误表,印发领谱者,粘附谱内,供今后修谱时改正。正在修纂的繁简字体互换千万慎重,特别是人名、地名不要随意改动,避免出现“西瀛裏”、“赵鬆雪”之类的笑话。繁简字体互换有疑义的应多多请教内行,不耻下问,别自作聪明,贻误后代。
                         
                        之十三:结构及内容

                          族谱的结构一般分为序言、宗规、字据、服制、图说、传志、世系、其他八部分。
                         
                        一、序言
                          内容包括修谱意义、家族源流、修谱过程、修谱人名目等。本族族谱中均有唐温彦博所作的《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和《西河郡林氏族谱序》等等,其中温彦博序阐述了“林氏之先,出自黄帝高辛氏后。”“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的姓氏源流。家族源流还分为姓氏来源及祖先迁徙情况。再比如,本省东至县金氏谱,记其始祖金日磾为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时归汉,任光禄大夫、车骑将军,封禾宅侯,赐姓金氏,充分表明了他的血统是来自匈奴。
                         
                        二、宗规
                          包括祠规、家规、家训、派语等。祠规为祠堂管理的规定,如祠堂肃静、修缮、财物保管和祭祀仪式、纪律等规定。家规、家训条目很多,其内容可分为四类:伦纪类,有尽孝悌、睦宗族、肃闺阃、慎婚嫁等规定;公益类,有完国课、倡公益、护交通、行周助等;风纪类,有戒绝奸淫、烟赌、盗窃等;持身类,有读诗书、务正业、崇节俭、择交游、息争讼、戒暴戾等规定。有的族谱内还附有清王朝的有关刑律摘录。派语则为族内子弟取名的规定,以列行次、连世系、定尊卑。
                         
                        三、字据
                          分为契约、合约、合同和官府诉讼文书。主要内容有购置坟山、祠田、学田等族内公产的契约;就坟山、牧场管理或划分界址与外姓签订的合约、合同、山林、田土、湖洲纠纷,官府审判处理的文书。
                         
                        四、服制
                          为封建社会对丧服的规定,按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
                         
                        五、图说
                          分为祖先像赞和坟墓、屋场、牧场、湖洲图及说明,坟墓图说在族谱中占有较多篇幅,详细说明所葬何人,其地理环境及墓向,以利后人祭扫。
                         
                        六、传志
                          分族务志和人物志。
                          族务志内容较杂。有祠堂志,叙述祠堂的规模、环境、修建沿革,祠堂祭祀的祭文、仪式,祀田数量、租额情况及捐田人名目。吾族族谱中还有祭祀时神位、祭案及祭品摆设位置的说明。怀远林氏族谱还有学校志,介绍族内学校的沿革、规模及学产情况。族居迁徙志,为家族迁徙、居住情况的记载,滨湖而居的许氏、费氏等谱中还撰有湖业志,主要记述湖洲购置、面积和与外姓解决湖洲边界纠纷的情况。
                          人物志为家族名人,如官宦、乡绅、耆寿及节妇、贤母等人的传记、寿序、墓志及人物表等。不少族谱还附有这些名人的诗歌、文章,被封、赠的皇帝诰敕等,如一些谱牒的名人传记中,有著名诗人杜甫、陈朝镇西将军程灵洗、林氏天后(即妈祖)、宋末著名儒学家金履祥、明弘治朝两广巡抚邓廷瓒、清雍正朝四川巡抚方显、光绪朝贵州巡抚林肇元、提督军务左宗宣及清驻英、法国大臣郭嵩焘等。族谱载有皇帝诰敕的姓氏有晏、程、彭、夏、任、左、杜、冷、肖、孙、邓、荣等,其中以彭氏为最,达十七件,所载诰敕最早的为荣氏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七十三年)汉宣帝旌慈顺廉节厚德意人祈氏赞和冷氏西汉元康二年(公元前六十四年)汉宣帝授冷丰为淄川太守的敕旨。定远县戚氏族谱中还查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信息,表明其籍贯是为安徽定远县。
                          人物表分为历代仕官录(或称宗献录、功德录)、生员表等。如许氏谱中的人物表,以儒林、贤能、行谊、方技、耆寿五类列八十九人,以贤母、节母、寿母三类列二十八人,并记有每人的简要事略。李氏谱中,有李才(后任广东营千总)于乾隆三十六年参加武举乡试,名冠虎榜的“策论”石朱卷。夏氏谱中有明永乐朝户部尚书夏元吉文稿《夏忠靖公文集》。
                         
                        七、世系
                          为族谱的主体部分,从一世祖起,分枝溯源,绵延而下,分世系图和世系表。世系图以线条连接,一目了然。世系表则逐代逐人介绍其祖先及配偶的生殁时间、埋葬地点及墓向、生育情况及简要生平。如黄氏谱(一九四一年九修本),记载了第一世至第八十六世的世系,其始祖为颛顼高阳氏,历五世至陆终,封于黄地,为黄氏一世祖,十一世孙黄歇,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春申君。第五十三世孙黄庭坚,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萧氏谱则记载其三十三世祖为西汉名相萧何,其五十六世至六十世祖先后为南朝南齐、梁、后梁皇帝。
                         
                        八、其他
                          有丁口录、义谱等。丁口录为家庭人口统计资料。义谱附于谱末,记载所收异姓养子、义子的世系,见于方氏、左氏、何氏等谱。
                         
                        之十四:版面与版式

                          版面: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分别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图2)。
                              
                       
                          白口、黑口: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之十五:编纂模式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1)注重家法、国法
                          (2)和睦宗族、乡里
                          (3)孝顺父母、敬长辈
                          (4)合乎礼教、正名分
                          (5)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 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                         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 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 先人手泽遗墨。
                          (3)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 为“风水图”。
                          (4) 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之十六:加工成册

                          家谱加工工艺分为线装书加工和书函加工两部分。
                          线装书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理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眼穿纸钉——粘封面——配本册、切书——包角——复口——打眼穿线订书——粘签条——印书根字。
                          理料。即将印刷页一张一张地揭开、挑选、分类,再逐张按栏脚和图框将其撞理整齐,这种操作叫“捐书”。页张理齐后,用单面切纸机把书页裁切成所需的大小。
                          折页。线装书折页是以中缝前日为标准,将单面印的书页的白面向里,图文朝外对折,折缝就是前口,一般书页折缝处印有“鱼尾”标记,作为中缝折叠标记,称为“黑日子折”,把版框作为中缝折页的标准线的,称为“白口子折”。折页后书帖栏线整齐,鱼尾栏宽度一致,折缝压实无卷帖。
                          配页。线装书的配页操作与平装书的配页基本相同,线装书页薄,纸质软,除用一般平订的拣配方法外,还常用撒配。
                          撒配时,按页码顺序将同一页码的书帖排列成梯形后,将其叠放在一起,然后从一头抽出书帖,就是一本配好的书册。配好后的书册版面排列整齐,无错帖、无卷帖,撞理整齐。
                          齐栏。将理齐后的书页散开成扇形状,并逐张将书页前口折缝上的鱼尾栏整齐的操作称为齐栏。齐栏前应先将书帖前四折边刮平服整齐,防止齐栏时书页拱翘。齐栏后的书册,栏线垂直、不乱栏、顺序正确。
                          打眼穿纸针。配页齐栏后的书册,经理齐检查无误后,进行打眼穿纸钉,以保证书页不移动,并栏线整齐。
                          纸针眼打两个,上下位置在书册长各1/3处,距书脊6~9mm。打眼垂直、无扎裂、扎豁书册,针眼直径以能入针穿线为准。
                          纸打用料与所订书册纸质相同,并用竖纹。纸针要挺括、牢固、直径与针眼相符合。
                          切书。将粘好封面、封底、配好页的整套书册沿口子闯齐、放到三面切书机的切书台上,对准上下规矩线切书。切好的书册应刀口光滑、平整美观,压书的力量应适当,以免裁切后本册表面出现压痕。
                          包角。为保护书角,使其不散。不折、坚固耐用,在穿线前将书背上下两角用缤或绢包住称为包角。包角的位置在书册最上和最下第一针眼处,并与线痕、切口呈垂直状。包角用料为细软织品,用适当粘剂,折角整齐,包角平整牢固、自然干燥。
                          复口。将封面三边(或前口一边)的勒口与衬页粘接,将勒口盖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固性,保持外观的整齐。
                          穿线订书。线针眼一般为四个,上下位置根据订缝形式定,与书脊距离为13~18mm。
                          用线为60或42支纱6股蜡光白线或相同规格的丝、麻线穿过眼孔,将书页订牢。
                          穿线用双线,依不同的穿线方法,入线要正确,拉线紧度适当。书册穿线后平整牢固,双股线并列排齐,无扭线、交叉、重叠、分离线,线结不外露
                          贴签条。在封面上贴书名签,签条的位置对书籍的造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粘在封面的左上角,离天头和前口各约8~12mm。
                          印书根。线装书通常是平放在书架上,为了便于查找,还要在地脚的右边印上书名和卷次。
                         
                        之十七:降低印刷成本

                          如何降低家谱编修成本,是我们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作为家谱编修者应了解制版、印刷工艺、印刷工价标准,了解纸张规格性能及有关印刷厂的生产能力。在印制工作中应根据印刷厂的生产能力,合理安排制版印刷工艺和选用纸张材料,以降低印刷成本。
                          每做一本家谱,都需要由设计工作者进行总体设计。设计者须根据内容、性质、图文总量、读者对象进行设计。家谱成本的高低,是家谱编修质量的重要因素。现就印前设计的角度谈谈如何降低家谱成本的问题。
                         
                        一、纸张开度
                       
  如果开本选用不合理,将使边料增加,纸张的有效利用面积减少。家谱一般采用16开本,可以节约纸张。如果开本太小,折数和光边材料损耗也较多。为了便于印装,尽量不用或少用不规则的开本,这样可降低印装成本。
                         
                        二、纸张材料
                       
  纸张材料在家谱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约占30%以上。因此合理地选用纸张材料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谱一般采用宣纸印刷,但目前彩色印刷技术仍在探索中,即使像我一样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半手工操作,加放率较大,成本较高,所以,普通装帧的家谱,可选用80~                        120g胶版纸。图片及插页一般用80~120g胶版纸或100~                        128g铜版纸;可根据精印程度、开本选用胶版纸或铜版纸及克重。封面、插页和衬页:封面200页以内一般用100~150g纸,200页以上用                        120~180g纸;插页用80~150g纸;衬页根据书的厚薄一般在80~150g之间选用。如需使用宣纸印刷,还应在生宣或熟宣、三尺或四尺之间进行权衡和比较,以免造成更大的浪费。
                          同一品种的纸,克数越重,价格越高,正文纸的克重增加,书脊厚度也随之加厚,有时还须调整封面纸的克重与开数,从而会产生一连串的连带关系,往往增加了纸张成本。
                        认真选用纸张材料,但不能偷工减料,如用普通纸印较为精细的网线版,会使版面模糊,全部无效,造成浪费。因为家谱需长期保存,就绝对不能用易于风化的新闻纸。
                         
                        三、家谱的页数
                       
  在拼组版时,要尽量避免出现零页。因为一本书除正文外,还有其他部分如四封、扉页、序、目录、版权页等等,且可能每个部分用纸不同,把用纸类型相同的纸的总面数凑成                        4的倍数并不困难的。
                         
                        四、装订形式与版式设计
                       
  常用的图书装订形式有骑马订、平订、锁线订、胶订等。骑马订、锁线订及胶订这几种装订形式,可以把中心跨页处版心设计得较小些。如果是平订形式,中心跨页处版心就要相对大些,因为平订书的订口要占用                        5mm左右。手工线装的版本,我已经做了专题论述,大家尽可以参阅,在此不赘。
                          设计文字稿时,正文字体的大小、行间的疏密,四周留空白的宽窄,标题的占行和空行等等,都与家谱印刷成本有关。如一本书为普通16开本,原设计为横排                        5号字,每面排1300字左右,行间空5/8条,24万字的书稿,共需排185面;如改排为1400字,行间空1/2条,只需排166面;两种规格相差                        19面。在版数、纸张、装订等各个环节上,我们都可能使成本降低。当然并不是说版面排得愈密愈好,譬如家谱,字不能太小,行距不能太窄;而是指在适应书稿内容和读者对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纸张材料以降低图书成本。
                         
                        五、合理确定封面尺寸
                       
                          设计封面时,要根据图书成品尺寸、书脊厚度及勒口大小来进行设计。在设计勒口大小时,一般在不浪费纸张便于印刷的情况下可使勒口稍大些,多数在30mm以上。但有些封面设计人员不了解纸张规格、开数及印刷机性能,在进行封面设计时,不根据纸张开数随意把勒口的尺寸固定下来,制版后往往不符合纸张规格开数要求而造成浪费,现在大部分图书封面印后需要覆膜,因而又提高了覆膜成本。由此可见,设计人员在进行封面设计时,要对纸张规格、开数有所了解,在封面设计时尽量考虑降低家谱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有的封面和前后环衬设计较为简单,就印几个专色,印量又不大,制版时可考虑制作铜锌版,印刷可用图版机印刷,因图版印刷是单个小张印刷,可采用花开,还可用残纸切成小张印刷。这样可以提高纸张的利用率,制版印刷的成本也能降低。
                         
                        六、装帧材料
                       
  在选用精装封面用料时,应控制使用皮、棉、麻、丝、毛等织品,尽可能地使用坚韧的纸、漆纸或漆布等物代替,除特殊需要外,尽量避免用真金箔作烫印材料,可用电化铝、色片等代替,以降低图书成本。更多……
                         
                        七、印刷工艺
                       
  对于一般的32开或16开的单、双色的家谱,激光照排的可采用B-B式双面胶印机印刷,这是专印书刊的印刷机,按纸令计算印刷费;或用                        01型、08型单色胶印机印刷,这种胶印机为单面印刷机,按色令计算印刷费。但用B-B式胶印机比单色胶印机速度快且印刷费用低。对于印刷质量要求较高的画册,应尽量选用双色或四色胶印机印刷;对有较大实地的前后环衬等均应使用单色胶印机印刷,其印刷质量较好。
                          编修人员应了解各种印刷机的性能以及工价的计算标准,否则,就可能采用高成本的不合理的印刷工艺,使家谱质量下降,成本增高。
                         
                        之十八:现代家谱编纂者的素养

                          当代中国,不少家族正在编修家谱或已编纂成了家谱。但是,我们注意到,很多已编纂成的家谱大都出自乡村或小巷素养不高者手中,质量普遍不高,存在着许多毛病。如观念陈旧、格调老化、立意浅薄、体例混乱、用语芜杂、修辞浅陋、错讹百出,考证马虎,校对不严等。不客气地说,有的家谱,不过是收集的资料无序地堆积在那里。这样的家谱,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必须重视家谱编纂者的素养。这里说的素养,指品德、思想、文化等各个相关方面。
                          编修家谱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涉及面宽,劳动量大,是集体的配合劳动而非个人的劳动,所以往往编修家谱都要成立一个组织,叫“家谱编修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若干人组成,分几个小组。
                          参与编修家谱的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基础。文化愈高愈好。历史家、文学家编修出的家谱,质量自然是很高的。欧阳修和苏东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然,一般的人都达不到欧阳修和苏东坡的水平,但编修家谱的基础文化必须具备。要懂得一些历史常识,要大致能读懂古人编纂的家谱,要有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
                          要对编修家谱这件事有兴趣。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好和热情。兴趣来源于对家谱文化的喜爱和关注,也就是家谱文化意识。认识家谱的意义和作用,文化意识是一个前提。
                          要有奉献的精神。编修家谱是本家族的“公益事业”,是文化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家谱图书不是一般的图书可以拿到市场上卖出赚钱,基本上是收藏的文本,是传家之宝。所谓奉献,一是有钱的要出钱,有力的要出力,既出钱又出力的那就更好了。参与家谱编修的人员,不应有贪图利益的思想。
                          作为编修家谱的牵头者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如经费的筹集、人员的分工以及整个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讨论与决定。
                          对编纂家谱的具体执笔人,要有特殊的要求。如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要有概括和构架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就谋不好篇,布不好局。这个能力实际上是“学”与“识”在发挥作用,具体的过程就是综合与分析。涉及到的问题有指导思想的定位、编纂方针的确立、板块内容的划分以及对复杂材料的取舍等。家谱反映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笔法是写实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反映到家谱上,应有弃有取、有重点和非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体现了编纂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修养不高的人,编纂出的家谱恐怕水平不会很高。
                          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大众化的文风。编纂者不能故意在遣词用字玩弄高深和晦涩,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文风要朴实,要大众化,要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尤其是乡村,读者的文化水平较低,一定要用浅显明了的文字和词句。同时,还要做到叙事准确,论说合理,语言精炼,逻辑通顺,轻重得当。动笔编纂,是家谱工程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具备,写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一看文字,除了不能准确地记述事物外,还有逻辑不通,不是这里有错字,就是那里有别字;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
                          没有家谱文化基础的,更好先向专家请教。
                         
                        十九:读旧谱必须弄通的一个问题——安徽省府、州、县的设置

                          安徽省以下地方官制设府,县两级。州的设置分为两种:一是直隶州(相当于府),其下一般设有若干县;一是散州,又称属州,相当于县,与县同受府管辖。
                          清代,安徽省府、州、县设置时有增改裁并。安徽建省初期,共有7个府、3个直隶州、7个散州和50个县。分别为:安庆府,领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                        6个县;徽州府,领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6个县;宁国府,领宣城、宁国、泾县、太平、旌德、南陵6个县;池州府,领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                        6个县;太平府,领当涂、芜湖、繁昌3个县;庐州府,领无为、六安2个州和合肥、庐江、舒城、巢县、英山、霍山6个县;凤阳府,领寿、宿、颍、亳、泗                        5个州和凤阳、临淮、怀远、虹县、灵璧、颍上、霍邱、太和、蒙城、盱眙、天长、五河13个县;直隶和州,领含山1个县;直隶滁州,领全椒、来安2个县;直隶广德州,领建平                        1个县。
                          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领颍上、霍邱2个县;升亳州为直隶州,领太和、蒙城2个县;升六安州为直隶州,领英山、霍山2个县;升泗州为直隶州,领盱眙、天长、五河                        3个县。雍正十一年,析寿州地设凤台县,隶凤阳府。雍正十三年,升颍州直隶州为颍州府,将亳州及所属太和、蒙城2县和阜阳县划归颍州府管辖。
                          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凤阳府所属临淮县归并凤阳县。乾隆四十二年,降虹县为乡,隶属泗州。同治五年(1866年),增设涡阳县,归属颍州府。到清代末年,安徽省共有                        8个府、5个直隶州、4个散州和51个县。
                       
                        一、知府及知府衙门
                       
  清初安徽建省时,全省有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个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设颍州府,直至清末,安徽全省共设                        8个府。各府设知府1人,为地方行政长官,秩从四品(初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掌一府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由知府职掌。
                          知府的辅佐官,为府同知、通判。府同知为正五品官,府通判为正六品官。每府所设同知、通判人数不等,量事而定。各府同知、通判的具体职责不完全相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协助知府,分理粮运、督捕、海防、江防、水利、清军、理事、抚苗等事宜;一类分管府境某一地区事宜。安徽省各府同知、通判设置如下                        :安庆府设同知、通判各1人;徽州府设同知、通判各1人;宁国府设通判1人;池州府设池太同知1人、通判1人;太平府设通判1人;庐州府设同知、通判各                        1人;凤阳府设凤庐同知、凤颍同知各1人,通判1人;颍州府设同知、通判各1人。
                          清末,安徽全省共设府同知7人,通判8人。知府衙门,通常主要设有府堂、经历司、照磨所和司狱司。府堂是知府衙门中的一个综合性办事机构,内有典史若干人;经历司是知府衙门内掌管出纳文移诸事的机构,设经历                        1人,秩正八品;照磨所是知府衙门掌勘磨卷宗等事的机构,设照磨1人,秩从九品;司狱司是知府衙门掌察理狱囚诸事的机构,设司狱1人,秩从九品。据《清文献通考》记载,安徽全省共设经历                        8人,照磨3人,司狱1人.
                       
                        二、直隶州和散州
                       
  清代的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的建置始于清代,凡不改为府,而且辖有属县的州,直接隶属于布政使司,所以称为直隶州,其建制与府相同;散州的地位则相当于县。
                          安徽建省初期,设有和州、滁州、广德州3个直隶州,无为、六安、寿、宿、颍、亳、泗7个散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亳州、六安州、泗州为直隶州,使安徽省的直隶州达到                        7个,散州降至3个。雍正十三年,升颍州直隶州为颍州府,降亳州为散州。直到清末,再无变化,安徽省共有和州、滁州、广德州、六安州、泗州5个直隶州和无为、寿、宿、亳四个散州。直隶州和散州每州设知州                        1人,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官,散州知州为从五品官。知州为州的行政长官,掌管一州政令。直隶州其制虽与府同,但它没有倚郭的县,所以,在州治所在县,知州亦行使知县之事。无论直隶州还是散州,知州均是直接办理民事的官员,凡刑民,钱谷及争讼、盗贼各案无不亲理。直隶州均有属县,知州对属县有董率,察核之责,一切政务,均归综理。
                          知州的辅佐官是州同和州判。州同、州判即州的同知、通判,为了与府的同知、通判相区别,所以称为州同、州判。直隶州与散州的州同一样,均为从六品官,直隶州与散州的州判也相同,均为从七品官。各直隶州与散州州同,州判的设置,并不相同,或州同、州判均设,或有州同无州判,或有州判无州同,量事定额。清末,安徽全省设有直隶州的州同                        4人、州判2人;散州的州同3人,州判1人。知州的办事机构,未见官书记载,由于知州与知县一样,都是直接办理民政的官员,其衙署应当与知县的衙署相同,设有各房及狱所等.
                       
                        三、知县及县衙门
                       
  清代,安徽建省之初,设有50个县,几经变更至清末,共为51个县:安庆府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6县;徽州府的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                        6县;宁国府的宣城、宁国、泾、太平、旌德、南陵6县;池州府的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6县;太平府的当涂、芜湖、繁昌3县;庐州府的合肥、庐江、舒城、巢                        4县;凤阳府的凤阳、怀远、定远、凤台、灵璧5县;颍州府的阜阳、颍上、霍邱、太和、涡阳6县;广德直隶州的建平1县;滁州直隶州的全椒、来安2县;和州直隶州的含山                        1县;六安直隶州的英山、霍山2县和泗州直隶州的盱眙、天长、五河3县。
                          各县设有知县1人,为正七品官,是一县的行政长官,凡县内的诉讼审办、田赋税务、缉盗除奸、文教农桑诸政都归其综理。
                          知县的辅佐官是县丞和主簿。县丞为正八品官,主簿为正九品官。其的职责都是协助知县管理本县粮马、税征、户籍、巡捕诸务,均因事而设,事简之县可以不设县丞、主簿,事繁之县可以设置数人。清末时,安徽全省共设有县丞                        17人、主簿3人。
                          各县衙署的内部机构,未见官书记载,按照常规,其设置与职掌分工,应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理各事,另有狱所等。
                         
                        之二十:如何编写世系表

                          世表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名(即谱名、讳)、字(即我们平时说的名字)、号(有地位、有声望、成年人自己提的);生(出生年月日时)、死(死亡时间包括年龄)、葬(葬地和方位);学(学历)、衔(官衔即担任的职务)、职(技术职称);婚(指男的结婚)、嫁(指女子出嫁)、育(指母亲生育)。由于主修人员对修谱认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高低不同,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责任心的强弱不同,修出的家谱质量也不同。那么,写世表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内容上的完整性
                          续修宗谱是旧谱的补充和完善。也是新谱的延续和发展。因此,除无法查找和经动员本人不愿修谱的两类人,材料无法采集,只能维持原谱内容外,其余人员都应注意世表内容的完整性。如上辈人已经死亡的应补上死亡日期和年龄,实在无法考证的亦应补上“失考”两字;旧谱中女儿未出嫁而现在均已出嫁的,应补上适某地某人,不清楚的应补上“适某地”或“适某氏”,再不清楚也应补上“适不详”,千万不能把旧谱中的“未字”两字照抄不误,变成该女孩一直没有出嫁。还有的因为妻子已离婚就不写,下面冒出个子女来,也不知道这个小孩是谁生的,或者把子女写在了后母名下都是不应该的。学历、职务、职称三个方面,反映了族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内容,缺少这部分,宗谱就变成了简单的生死薄,而大专以上学历应有大学名称、科级以上职务应有具体单位。 
                         
                        二、注意格式上的统一性
                          各个家谱在书写格式上不完全相同,但概括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新的宗谱在书写格式上应该与旧谱保持一致。首先是书写先后顺序上应与旧谱保持一致,什么先写,什么后写应该统一,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统一要求,给人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其次用字应保持一致,宗谱中的“配”和“适”是男女结婚的专用词,有的人唯恐别人看不懂,把“配”改为“娶”,把“适”改为“嫁”,或女子结婚也用“配”,这种做法违背了宗谱格式上的统一性。旧谱年份的书写都是年号加干支,比较规范,现在修谱,有的保留年号加干支,有的则写公元年份,同一时代的年份写法很不统一。修谱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在女子挂线上很不统一,有的挂,有的不挂,有的甚至同治年间出生的女子也挂线。我认为女子挂线一般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子有女户可挂一女子;二是子女随母姓可以挂线;三是未出嫁女可以挂线。另外明确为赘婿的应按祖制以赘婿挂线为宜,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女子挂线,在书写格式上与男子挂线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生子女一定要说清姓什么。
                         
                        三、注意用字上的准确性
                          旧谱在书写上有许多优点,尤其是用字简练、规范、准确、达意,在凡例中都作了明确规定。我们应吸收旧谱的这些优点,不必随意“创”新。
                          (1)要注意用字简练,防止累赘。如“配王××女王××”为姓氏重复。再如“生女二:长女适……,次女适……”,长、次后面的女字多余。
                          (2)要注意用字准确。如丈夫已死亡,妻子另嫁为改嫁;丈夫未亡妻子另嫁就为离异,两者概念不同。
                          (3)要注意用字规范。旧谱中年龄的写法,都作了比较严格定义,不能把六十三岁写为高寿,而七十三岁是享寿,年龄段的用字要规范。
                          (4)要注意用字达意,字数虽少意思明了,如有的谱“配”、“娶”、“曾娶”三者意思不完全相同,不能一概用“配”。再如赘婿户若以女挂线亦未尚不可,但不用“适”,更忌用“配”,而应用“招赘”,一看就知道是招女婿了。
                         
                        四、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修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是对祖宗、对子孙负责任的事,应该保证世表材料的可靠、真实、准确,要实事求是表述。如有的因为前妻离异不写,结果变成其子女是后妻所生;甚至前妻不写离异或死亡,却有继配,变成同时有二个老婆。有的没有母亲,结果冒出个子女来。也有的修的是本族家谱,结果变成了百家姓。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差错。 
                         
                        五、体现时代性
                          我国从封建时代到民主政治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生活习惯、评价标准都发生了改变。修谱首先是要尊重祖制,同时要体现时代特征。
                          (1)实行殡葬改革后,葬地和方位一般不写了,但要尊重个人意愿,不必规定去掉;
                          (2)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独生子女的现实状况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女子不仅在家谱中具名,还可以传承,但女子挂线应统一要求。有的为了体现男女平等,出嫁女也写生卒年月,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其生卒年月在对方的家谱中应该修上,从这点来说是平等的。
                          (3)旧社会女子只能从一而终,现在出现离异,改嫁等现象是很自然的,但必须如实填写。
                          (4)学历、职务、职称比过去大不相同,且这方面正是反映族人的文化层次和对社会的贡献,应侧重填写。
                          (5)旧谱年月日均为农历,现在使用公历还是农历应在凡例中表述清楚,以防混淆。
                          那么如何避免上述问题呢,首先主修人员应有强烈的事业性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其次要钻研旧谱凡例和制定好本次修谱的凡例,不为各种思想左右,确保续谱的公平性,再次应认真研究旧谱的特点,书写格式、用字规范等。续修宗谱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非常复杂,其中有许多学问,因此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仔细推敲、不断总结,从而达到逐步完善。

本人承接宗亲公司--呼叫中心研发-网络电话回拨平台研发-提供网络电话和呼叫中心建设运营一条龙服务,欢迎宗亲找我。http://shop129691593.taobao.com/淘宝店
知宗亲之所需、供宗亲之所求、思宗亲之所想、帮宗亲之所需、急宗亲之所想,成宗亲之所愿,圆宗族强盛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家族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朱氏网站-朱氏论坛-鸿蒙朱氏联合会-世界朱氏联谊处-世界朱氏一家亲 ( 皖ICP备15016107号-2 )

GMT+8, 2024-12-23 10:21 , Processed in 0.20148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